SD NAND焊接后无法被电脑或主板识别,这是一个典型的硬件兼容或工艺问题。结合多个案例和技术分析,问题可能出在以下几个环节:
虚焊或冷焊:
NAND芯片引脚与PCB焊盘未形成可靠连接(尤其BGA封装的EMMC芯片)。表现为按压芯片时可临时识别,松开后失效468。
解决:
用热风枪(380℃左右)重新植锡,确保锡球均匀覆盖焊盘;
焊接时涂抹适量焊油,避免引脚氧化或空焊。
2.焊盘损坏:
操作不当导致焊盘脱落(如烙铁温度过高或用力过猛),掉点后若涉及数据/供电引脚会导致识别失败。
解决:
检查掉点位置:接地引脚(GND)可忽略,但数据线(如D0-D7)、片选(CE)或电源(VCC)引脚必须修复;
使用飞线连接断点(需显微镜操作)。
接线过长或干扰:
刷写板(如MTX SPI、2148)到主板的连线超过20cm会引入信号干扰,导致读取失败或数据错误。
解决:
缩短接线至10cm内,避免平行走线;
用屏蔽线或双绞线减少干扰。
供电不足:
USB端口(尤其USB 3.0)电压不稳或电流不足,导致刷写板红灯微亮或不亮。
解决:
改用主板后置USB 2.0接口;
外接5V电源独立供电。
NAND芯片损坏:
焊接高温或静电击穿导致芯片内部损坏,表现为文件系统异常(如G9工具显示乱码)。
检测:
替换同型号芯片测试;
用编程器直接读取芯片内容。
主板线路断路:
主板PCB上的信号线(如R140、R141电阻)断裂或电平异常(正常应为3.3V),导致无法从NAND启动。
检测:
万用表测量焊盘到主控的连通性;
检查电平是否稳定在3.3V。
刷写板固件/驱动不匹配:
MTX SPI板需搭配nandpro 2.0
而非3.0(后者会报错wrong ARM version
);
2148开发板需刷写nandpro3.0a
固件才能被新版软件识别。
操作:
更换旧版工具(如J-Runner v0.74)或更新固件。
操作系统限制:
Windows 7/10可能无法识别刷写板驱动,需手动安装或换用Windows XP
JTAG/SPI模式配置错误:
JTAG接口需设置XDEBUGSEL
为高电平,接地会导致无法检测CPU ID5;
SPI闪存需跳线CE片选信号(如叠焊时飞线9-15、10-14引脚)。
量产工具参数错误:
如JMF667H主控需在Identify Setting
中修改WWN/UID(默认全0会导致Windows不认盘)
按以下顺序逐步验证(从易到难):
基础检查
→ 确认焊接无连锡/虚焊(放大镜观察)
→ 测量VCC/GND电压(正常3.3V±5%)
→ 更换USB线或电脑端口。
2.替换测试
→ 换主板测试NAND芯片;
→ 换刷写板测试连接。
3.软硬件调试
→ 降级软件版本(如用nandpro20b
);
→ 短接主控复位点(如JMF667H螺丝孔触点)。
若上述步骤无效,可能是硬件深度损坏(如主控脱焊或PCB断线),需专业设备维修。
下一篇:没有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