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HS(Ultra High Speed,超高速)是SD卡协会制定的高速总线接口标准,主要用于提升存储卡的传输性能。而UHS-I是该标准的首个版本,后续还有UHS-II、UHS-III等迭代。以下是具体解析:
基本概念:UHS-I是SD 3.01规范中引入的总线接口,通过降低工作电压(从3.3V降至1.8V)和优化数据传输模式,显著提升速度。
传输模式:
SDR104:时钟频率208MHz,理论速率104MB/s(4条数据线并行)。
SDR50/DDR50:最高50MB/s(DDR50通过双倍采样实现)。
SDR(单倍数据速率):每个时钟周期传输1次数据,例如:
针脚设计:使用一排9针脚,其中4条数据线(DATA0-DATA3)支持并行传输,兼容旧设备时可降为单线模式。
速度等级标识:
U1(UHS Speed Class 1):最低持续写入速度10MB/s,满足全高清视频录制。
U3:最低30MB/s,支持4K视频录制。
UHS-I的升级版UHS-II(SD 4.0规范)通过物理和协议层改进实现更高速度:
物理结构:新增第二排针脚(共17针),第一排向下兼容UHS-I。
传输模式:
全双工(156MB/s):双向同时传输(如主机→卡和卡→主机并行)。
半双工(312MB/s):双通道同向传输,速率翻倍。
应用场景:UHS-II专为4K/8K视频等高带宽需求设计,而UHS-I适用于全高清视频及常规高速存储。
SD NAND:指基于NAND闪存芯片、封装成贴片式(非插卡)的存储模块,仍遵循SD协议,包括UHS-I标准。
技术整合:SD NAND支持UHS-I的1.8V低功耗模式(如SDR50/DDR50),通过4位总线实现高速读写,适用于嵌入式设备(如IoT模块、工控主板)
电压切换:初始化时通过CMD11命令切换至1.8V信号模式,需主机和卡双方支持。
总线控制:主机通过CMD6选择UHS-I子模式(如SDR104),并调整驱动强度以适应不同负载。
物理层测试:需验证时钟稳定性(上升/下降时间)、数据建立/保持时间(t_IS/t_IH)等参数,确保信号完整性。
模式 | 时钟频率 | 理论速率 | 电压 | 应用场景 |
---|---|---|---|---|
SDR104 | 208 MHz | 104 MB/s | 1.8V | 高速连续拍摄 |
SDR50 | 100 MHz | 50 MB/s | 1.8V | 高清视频录制 |
DDR50 | 50 MHz | 50 MB/s | 1.8V | 平衡速度与功耗 |
高速模式 | 50 MHz | 25 MB/s | 3.3V | 兼容旧设备 |
性能定位:作为消费级存储卡的主流标准,UHS-I在成本与速度间取得平衡,覆盖从Class 10到U3的速度需求。
技术延展:其低电压设计为后续UHS-II/III奠定基础,而SD NAND的整合扩展了嵌入式场景的应用潜力。
选购建议:若设备支持UHS-II(如高端相机),优先选择U3/V30以上标识的卡;普通设备(如行车记录仪)选用U1/U3的UHS-I卡即可满足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