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D NAND 在 SDIO 模式下的接线与 SPI 模式有显著不同。SDIO 模式使用更宽的数据总线(1-bit 或 4-bit)和专用的命令线,能提供比 SPI 模式高得多的传输速率(通常可达 50MHz 或更高)。其引脚定义和接线方法遵循标准 SD 卡的 SDIO 协议。
以下是 SD NAND 在 SDIO 模式下的标准引脚定义和接线方法:
SD NAND 引脚名称 | 引脚号 | SDIO 模式功能 | 连接至 MCU/主控 | 说明 |
---|---|---|---|---|
DAT2 | 1 | 数据线 2 (DAT2) | MCU SDIO DAT2 | 4-bit 模式必需 |
DAT3 / CD | 2 | 数据线 3 (DAT3) 或 卡检测 (CD) | MCU SDIO DAT3 或 GPIO | 4-bit 模式必需;也可复用为卡检测信号 (通常内部上拉,卡存在时拉低)。 |
CMD | 3 | 命令/响应线 (CMD) | MCU SDIO CMD | 必需。用于发送命令和接收响应。 |
VDD (VCC) | 4 | 电源 (3.3V) | 3.3V 电源 (良好去耦) | 必需。必须是稳定、干净的 3.3V。 |
CLK | 5 | 时钟 (CLK) | MCU SDIO CLK | 必需。由主控制器提供通信时钟。 |
VSS (GND) | 6 | 地 (Ground) | 系统地 (GND) | 必需。 |
DAT0 | 7 | 数据线 0 (DAT0) | MCU SDIO DAT0 | 必需 (1-bit 和 4-bit 模式)。基础数据线。 |
DAT1 | 8 | 数据线 1 (DAT1) | MCU SDIO DAT1 | 4-bit 模式必需 |
/WP (写保护) | 9 | 写保护 (/WP) | GPIO 或 3.3V (悬空) | 可选。拉低时使能硬件写保护。通常接 3.3V 或悬空以禁用写保护。 |
核心 SDIO 连接 (必须连接):
CMD (Pin 3): 连接到 MCU/主控的 SDIO_CMD 引脚。这是双向命令/响应线,用于发送操作命令和接收设备响应。
CLK (Pin 5): 连接到 MCU/主控的 SDIO_CLK 引脚。主控制器提供通信时钟信号,频率可配置(通常最高 25MHz, 50MHz 或更高)。
DAT0 (Pin 7): 连接到 MCU/主控的 SDIO_DAT0 引脚。这是基础数据线,在 1-bit 模式和 4-bit 模式下都使用。
VDD (Pin 4): 连接到稳定的 3.3V 电源。至关重要:确保电源干净、稳定,电流能力足够(瞬间峰值电流可能达 100mA+)。 必须添加靠近芯片的 0.1uF 和 1uF~10uF 陶瓷去耦电容。
VSS (GND, Pin 6): 连接到系统地 (GND)。确保低阻抗回路。
4-bit SDIO 模式 (推荐,高性能):
DAT1 (Pin 8): 连接到 MCU/主控的 SDIO_DAT1 引脚。
DAT2 (Pin 1): 连接到 MCU/主控的 SDIO_DAT2 引脚。
DAT3 (Pin 2): 连接到 MCU/主控的 SDIO_DAT3 引脚。
重要: 在 4-bit 模式下,DAT0-DAT3 四条数据线必须全部连接。
可选功能引脚:
DAT3 / CD (Pin 2) - 卡检测复用:
在 SDIO 协议中,DAT3 引脚在初始化阶段可复用为卡检测 (Card Detect, CD) 信号。
连接方式:
作为 DAT3 (4-bit 模式): 这是最主要的用法,直接连接到 MCU 的 SDIO_DAT3。
作为 CD (如果主控需要): 少数主控可能需要单独的 CD 信号。此时:
如果 SD NAND 支持驱动 CD 信号(需查 datasheet,通常内部下拉或上拉):连接到 MCU 的一个 GPIO 引脚(配置为输入)。通常需要一个外部上拉电阻(如 10KΩ 到 100KΩ)到 3.3V。SD NAND 存在时,会将其拉低(低有效)。
对于贴片焊接的 SD NAND (最常见): 强烈建议将 DAT3/CD (Pin 2) 仅作为 DAT3 使用,连接到 SDIO_DAT3。 卡检测功能通常不需要,因为器件是焊死的。如果需要,最简单的方法是在软件中忽略 CD 状态,或者通过 GPIO 将此引脚直接接地 (GND) 来模拟“卡始终存在”的状态。
/WP (写保护, Pin 9):
功能: 当此引脚被拉低 (接地) 时,SD NAND 会进入硬件写保护状态。
连接:
如果需要硬件写保护功能:连接到一个 MCU 的 GPIO 引脚(输入检测开关状态或输出控制)。
如果不需要此功能(最常见):直接连接到 3.3V 或悬空 (Floating)。SD NAND 内部通常有上拉电阻,悬空时为高电平(写保护禁用)。连接到 3.3V 更可靠。
接线总结图 (4-bit SDIO 模式):
SD NAND (SDIO 4-bit Mode) 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 │ ┌───┬───┐ │ MCU DAT2├───┤1 DAT2│ │ (4-bit 数据线2) │ ├───┼───┤ │ MCU DAT3├───┤2 DAT3│ │ (4-bit 数据线3 / *CD*) │ ├───┼───┤ │ MCU CMD ├───┤3 CMD │ │ (命令/响应线) │ ├───┼───┤ │ 3.3V ├───┤4 VDD │ │ (良好去耦!) │ ├───┼───┤ │ MCU CLK ├───┤5 CLK │ │ (时钟) │ ├───┼───┤ │ GND ├───┤6 VSS │ │ (地) │ ├───┼───┤ │ MCU DAT0├───┤7 DAT0│ │ (基础数据线) │ ├───┼───┤ │ MCU DAT1├───┤8 DAT1│ │ (4-bit 数据线1) │ ├───┼───┤ │ 3.3V └───┤9 /WP │ │ (写保护,推荐接3.3V禁用) └───┴───┘
关键注意事项 (SDIO 模式):
电压电平 (3.3V!): 与 SPI 模式相同,SD NAND 是 3.3V 器件。确保:
供电电压是 3.3V。
MCU 的 SDIO 接口 (CMD, CLK, DAT0-DAT3) 工作在 3.3V 电平。如果 MCU 是 5V 或 1.8V 系统,必须使用电平转换器,否则会损坏 SD NAND 或无法通信。
电源设计 & 去耦:
至少一个 0.1uF (100nF) 陶瓷电容 (X7R/X5R)。
最好再加一个 1uF ~ 10uF 的陶瓷电容 (X7R/X5R)。这对稳定高速操作至关重要。
电流能力: 确保电源能提供足够的峰值电流(读写操作时瞬间电流较大)。
去耦电容: 必须在靠近 SD NAND 的 VDD (Pin 4) 和 GND (Pin 6 或附近地平面) 之间放置:
布线要求 (高速信号):
等长匹配: 对于工作在较高频率(如 > 25MHz)的 4-bit 模式,DAT0, DAT1, DAT2, DAT3, CMD, CLK 这些信号线应尽可能保持长度匹配(误差通常在几毫米到 1-2cm 内,具体看主控要求),以减少信号偏移(Skew)。
阻抗控制: 如果可能,设计 PCB 时控制这些信号线的特性阻抗(通常为 50Ω)。保持走线短、直,避免锐角。
减少串扰: DAT 线之间、CMD/CLK 与 DAT 线之间保持适当间距。
参考平面: 信号线下方应有完整的地平面(GND)。
上拉电阻: SDIO 规范要求在初始化阶段,CMD 和 DAT[3:0] 线上需要有 10KΩ ~ 100KΩ 的上拉电阻到 VDD。很多 MCU 的 SDIO 控制器内部已经集成了这些上拉电阻,并且可以在初始化完成后由软件关闭。 如果主控没有内部上拉,或者通信不稳定,需要在外部添加这些上拉电阻。
卡检测 (CD) 和 写保护 (WP):
CD (Pin 2 的复用功能): 强烈建议忽略此功能。将 Pin 2 仅作为 DAT3 连接到 SDIO_DAT3。如果主控驱动强制要求 CD 信号,最简单的方案是用一个 GPIO 配置为输出低电平,或者将 CD 信号线(如果主控有独立 CD 引脚)直接接地 (GND) 来模拟“卡始终存在”。
/WP (Pin 9): 如果不需要硬件写保护,直接连接到 3.3V 是最可靠的方式(禁用写保护)。悬空也可(通常内部上拉)。
贴片 SD NAND: 对于永久焊接的器件:
CD (Pin 2 的复用功能): 强烈建议忽略此功能。将 Pin 2 仅作为 DAT3 连接到 SDIO_DAT3。如果主控驱动强制要求 CD 信号,最简单的方案是用一个 GPIO 配置为输出低电平,或者将 CD 信号线(如果主控有独立 CD 引脚)直接接地 (GND) 来模拟“卡始终存在”。
/WP (Pin 9): 如果不需要硬件写保护,直接连接到 3.3V 是最可靠的方式(禁用写保护)。悬空也可(通常内部上拉)。
初始化 (软件): 上电后,MCU 需要通过 SDIO 总线发送特定的初始化命令序列 (主要是 CMD0
, CMD8
, ACMD41
, CMD2
, CMD3
, CMD7
, CMD6
切换总线宽度等) 来初始化 SD NAND,识别其容量、电压、切换到高速模式和 4-bit 总线宽度等。需要使用支持 SDIO 协议栈的驱动程序或库。
模式选择: SD NAND 上电后默认进入 1-bit SD 模式。驱动程序需要通过命令 (CMD6
) 将其切换到 4-bit SD 模式 以获得最高性能。
简单来说,4-bit SDIO 模式最简连接 (贴片应用):
VDD (Pin 4) -> 3.3V (带 0.1uF & 1uF/10uF 去耦到 GND)
VSS (GND, Pin 6) -> GND
CMD (Pin 3) -> MCU SDIO_CMD
CLK (Pin 5) -> MCU SDIO_CLK
DAT0 (Pin 7) -> MCU SDIO_DAT0
DAT1 (Pin 8) -> MCU SDIO_DAT1
DAT2 (Pin 1) -> MCU SDIO_DAT2
DAT3 (Pin 2) -> MCU SDIO_DAT3 (忽略 CD 功能)
/WP (Pin 9) -> 3.3V (禁用写保护)
与 SPI 模式的关键区别总结:
特性 | SPI 模式 | SDIO (4-bit) 模式 |
---|---|---|
数据线 | 1 条 (MISO/MOSI 半双工) | 4 条 (DAT0-DAT3 全双工) |
命令线 | 共享在 MOSI 上 | 专用 CMD 线 (双向) |
时钟线 | SCK | CLK |
片选 | 需要单独的 /CS (GPIO) | 不需要单独的片选 |
速度 | 较低 (通常 <= 25MHz) | 高得多 (通常 25-50MHz+) |
布线要求 | 相对宽松 | 严格 (等长, 阻抗, 去耦) |
软件驱动 | 相对简单 (SPI 主设备 + SD 命令) | 复杂 (需要完整 SDIO 主机控制器驱动) |
引脚占用 | 较少 (CS, MOSI, MISO, SCK + 电源地) | 较多 (CMD, CLK, DAT0-3 + 电源地) |
选择建议:
需要高性能 (读写速度快): 优先选择 SDIO 4-bit 模式。
MCU 资源有限 / 仅需低速访问 / 引脚紧张: 使用 SPI 模式。
硬件设计能力: SDIO 模式对 PCB 设计和电源要求更高。
确保你的 MCU/主控芯片支持 SDIO 主机控制器功能,并查阅其数据手册了解具体的 SDIO 引脚分配、时钟配置、驱动能力要求和推荐的 PCB 布局指南。软件上需要使用相应的 SDIO 驱动库(如 STM32 的 HAL SD 库、ESP32 的 SDMMC 驱动、Linux 的 SDHCI 驱动等)。
下一篇:SDIO与SPI模式驱动区别详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