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D NAND与W25N04KW(SPI NAND Flash)在硬件接口、协议和软件驱动上存在本质差异,不能直接替换,需进行以下硬件和软件修改:
接口重新设计
W25N04KW:采用SPI接口(CLK、CS、MOSI、MISO),引脚少且布线简单。
SD NAND:需SDIO接口(CLK、CMD、DAT0-3)或SPI模式(仅CMD、CLK、DAT0)。若主控无SDIO控制器,需通过飞线或PCB重设计连接,且需额外增加电源和地线。
物理封装:W25N04KW为SOIC-8,SD NAND为LGA-8,需重新布局PCB。
电平与信号匹配
SD NAND工作电压通常为3.3V,需确认与主控电平兼容,必要时添加电平转换电路。
协议与初始化流程
W25N04KW:需SPI NAND专用驱动,包括坏块管理、ECC校验、时序配置(参考ONFI/Toggle协议)。
SD NAND:完全兼容SD卡协议,可直接使用现有SD/TF卡驱动(SDIO或SPI模式),无需处理底层NAND特性(坏块/ECC由内置控制器管理)。
驱动替换示例
若原系统使用SPI驱动W25N04KW,需替换为SD卡标准驱动(如STM32的HAL_SD_Init()
)。
正点原子/野火等开发板的SD卡例程可直接用于SD NAND,无需修改代码
启动配置调整(如用作启动介质)
需修改Bootloader配置(如全志平台):
在sys_config.fex
中设置storage_type = 5
(SPI NAND)改为storage_type = 1
(SD卡模式)。
在uboot中移除SPI NAND初始化代码,启用SDIO控制器初始化
特性 | W25N04KW (SPI NAND) | SD NAND |
---|---|---|
接口协议 | SPI + 原始NAND管理 | SDIO/SPI + 内置FTL控制器 |
驱动复杂度 | 高(需实现坏块/ECC) | 低(兼容标准SD卡驱动) |
读写速度 | 依赖SPI时钟(通常≤50MHz) | SDIO 4-bit模式更快(理论50MHz) |
寿命与稳定性 | 需软件优化均衡磨损 | 内置SLC NAND,寿命更长 |
硬件适配
使用转接板验证(飞线连接SDIO引脚)。
新PCB设计时预留SDIO接口和LGA-8封装焊盘。
软件迁移
删除SPI NAND驱动,引入标准SD卡驱动(如STM32的SDMMC
驱动)。
修改初始化流程:调用SD_Init()
而非SPI_NAND_Init()
启动介质切换
全志平台使用quick_config change_to_sdcard
切换启动介质。
调整分区表(如sys_partition.fex
),扩大boot-resource
分区以适应SD NAND
兼容性问题:不同主控的SDIO时序可能差异,需多板测试(如STM32精英板已验证兼容性)。
启动速度:SD NAND初始化时间可能长于SPI NAND,影响快起系统需优化。
技术支持:若驱动异常,可联系SD NAND供应商(如雷龙)抓取逻辑信号分析
结论:SD NAND可替代W25N04KW,但需硬件重新设计+软件驱动替换。优势是免去底层NAND管理,劣势是硬件改动成本较高。若主控支持SDIO且追求开发效率,SD NAND是更优解;若系统对引脚数和成本敏感,则需谨慎评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