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DNAND(基于SD接口的NAND闪存)的读写速度受多个因素影响,时钟频率是其中之一,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。以下是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关系的详细分析:
直接关联:
SD接口的时钟频率(如SDIO模式下的SD Clock)直接影响数据传输速率。理论上,频率越高,每秒传输的数据量越大。
例如:
默认模式(3.3V):时钟频率通常为0~25 MHz,理论速率约12.5 MB/s(单通道)。
高速模式(HS, 2.7~3.6V):频率可达50 MHz,理论速率约25 MB/s。
UHS-I:频率可达208 MHz(DDR模式等效),理论速率约104 MB/s。
但存在上限:
实际速度还受接口协议版本(如SD 2.0 vs 3.0)、总线宽度(1-bit/4-bit/8-bit)、NAND闪存本身性能等因素限制。即使时钟频率提升,若其他环节存在瓶颈,速度也无法线性增长。
SD 2.0(标准容量,High Speed):
最大时钟频率50 MHz,4-bit总线,理论峰值约25 MB/s。
实际速度受限于NAND的编程/擦除速度(通常远低于接口上限)。
SD 3.0(UHS-I):
支持UHS104(208 MHz DDR,4-bit),理论峰值104 MB/s。
需要主控(Host)和SDNAND均支持UHS-I协议,且使用低电压(1.8V)。
版本升级带来的提升:协议优化(如DDR双沿触发)、电压降低(减少信号延迟)等。
编程/擦除速度:
NAND的物理特性(如SLC/MLC/TLC类型)直接影响写入速度。例如:
SLC NAND写入可能达20+ MB/s,而TLC可能仅5~10 MB/s。
读取速度通常快于写入速度(NAND特性)。
控制器性能:
SDNAND内部的Flash控制器负责协议转换和坏块管理,其算法效率(如磨损均衡、ECC纠错)会影响实际吞吐量。
总线宽度:
1-bit模式速度显著低于4-bit模式(如SDIO配置为4-bit时速度提升4倍)。
UHS-II/III进一步引入8-bit或差分信号,但SDNAND通常仅支持UHS-I。
信号质量:
高频下信号完整性(如PCB布线、阻抗匹配)可能限制实际时钟频率。
SDIO控制器能力:
主机端的SDIO控制器需支持目标协议(如UHS-I)和时钟频率,否则无法发挥SDNAND潜力。
例如:树莓派的SDIO控制器在默认模式下可能限制为50 MHz。
驱动程序优化:
软件层的数据传输效率(如DMA使用、中断处理)也会影响实测速度。
SD 2.0 + 普通MLC NAND:
实测写入约5~15 MB/s(受NAND限制,即使接口理论峰值25 MB/s)。
SD 3.0 UHS-I + SLC NAND:
写入可达50+ MB/s(需主控和NAND均支持高速模式)。
NAND闪存性能(尤其是写入速度)。
接口协议版本(SD 3.0 UHS-I > SD 2.0)。
总线宽度和时钟频率(4-bit + 高频 > 1-bit + 低频)。
主机与设备的兼容性(如是否启用UHS模式)。
频率提升不一定线性提高速度,需整体系统(Host+SDNAND+PCB设计)协同优化。
电话:176-6539-0767
Q Q:135-0379-986
邮箱:1350379986@qq.com
地址:深圳市南山区后海大道1021号C座